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顺势而为投资铀矿的三个理由
摘自 新浪专栏 – 意见领袖
2014年06月10日 10:06 作者:陈九霖 (中国航油前总裁,北京约瑟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据预测,铀矿价格近则明后年,远则2017年或2018年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攀升。此时此刻,谁能守得住、熬得过,谁就能把握住一个千载难逢的巨大商机。目前,铀矿的主要产地是在加拿大、非洲、中亚以及澳洲,而澳大利亚是全世界铀矿比较便宜的地方。

澳大利亚的铀矿

我于2012年才离开另一个中央企业葛洲坝(3.79, 0.01, 0.26%)集团,全职经营北京约瑟投资有限公司。该公司实施投资、投行、基金“一体两翼”、“三位一体”的商业模式。能源一直是我最关注的行业。目前,已经投资了三十多家企业,其中,包括并购了澳大利亚一个以铀矿为主的上市公司,其潜在的储量价值超过400亿美元。

有人问我为何要投资铀矿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解答。

第一,从宏观大势来说。目前,国内的雾霾是愈演愈烈,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呼吸着有毒的空气,但这雾霾是怎么造成的呢?原因众说纷纭。但我比较认同的一个主流观点是:我国极不合理的能源消耗结构是其根本原因。

2013年,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对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煤炭消费比重高达66%,而美国和日本一直维持在25%左右。核能是安全和清洁的能源,但我国的核能装机总量只占了1.12%,核电只占了总发电量的2%,而美国占比19%,比利时和俄国分别占比50%,法国高达75%,全世界平均占比14%。

我国核能占能源消费比例极低的不合理状况,其实对商家而言也是一个机会,因为存在着不合理,意味着有改变的空间。我觉得,随着国家对环境污染防治力度和雾霾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未来大力发展核能是大势所趋。

与此同时,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之后,国际铀价从原来接近每磅135美元跌到现在的每磅35美元;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打击,各国上市公司的股票,尤其是澳大利亚的矿业类上市公司,纷纷遭受重挫。所以,从宏观大势来看,选择在这个时间出击投资铀矿是非常恰当的。

第二,从供求关系来看。有专家说,我国核能占能源消耗总量之比,要从现在的2%,到2020年提高到5%甚至10%。中国现在的核电机组是19台,美国是104台。到2020年,我国的核电机组至少要增加到50台。同时,日本已宣布恢复核电;巴西、阿根廷、匈牙利、巴基斯坦等国都在兴建核电;中俄、中法也要合作开发核能。

那么,如此大规模的核能规划,燃料该从哪里来?我国现在的核原料需求是每年4000吨,到了2020年将近10000吨,而且,75%依赖于进口。就全球而言,尽管因为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核原料库存增加,但随着各国加足马力扩充核电,这些库存会很快耗之殆尽,新的巨大需求会立刻显现出来。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是需要原料时就会有原料,而是需要有一个周期和过程。“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如果我们高瞻远瞩,能在现在这个基础上预先准备,就能抢占先机。

据预测,铀矿价格近则明后年,远则2017年或2018年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攀升。此时此刻,谁能守得住、熬得过,谁就能把握住一个千载难逢的巨大商机。目前,铀矿的主要产地是在加拿大、非洲、中亚以及澳洲,而澳大利亚是全世界铀矿比较便宜的地方。

因此,在澳大利亚收购铀矿是值得的。国内的中广核及中核都在积极地抢占布局全球的铀矿资源。总之,供求关系将是未来的决定因素。

第三,从投资人视角来看。巴菲特、索罗斯、罗杰斯、沙特阿拉伯王子瓦利德、日本首富孙正义等人都是世界知名的投资人。巴菲特的投资风格是“价值投资”,比如:价值10美元的优质产品能用5美元投资,巴菲特就可能投资。

尽管索罗斯和罗杰斯都是以卖空为主,但他们的共同投资风格是“增值投资”,比如:一个价值10美元的标的,如果能够赚取7美元,他们肯花去3美元的成本。瓦利德王子则是“白马骑士”,他对花旗银行、巴黎迪斯尼乐园等的投资,都是他在这些企业处在危机甚至处于破产边缘时送的“雪中之碳”。

孙正义主要投资“冷门但具有巨大未来潜力的产业和企业”。孙正义投资阿里巴巴[微博]是在互联网即将进入冬天之时,他于互联网低谷时期的2000年和2004年,分别投资了2000万美元和6000万美元。而他现在在阿里巴巴集团的的股票价值则高达384亿美元。

我觉得,本人对澳大利亚铀矿为主的上市公司的投资综合了以上几位投资大师的投资风格:我在低价入市符合了价值投资理念;我们会引进投资人与资金,并适时地并入香港的能源类上市公司,提高其股票流动性,符合增值投资原则;我们将装入一个或几个盈利的能源资产,带进现金流,使它能熬到2017、2018年甚至更远,这也算是雪中送炭吧!

总之,我投资澳大利亚铀矿类上市公司,是在综合考虑宏观形势、供求关系,并契合了本人的投资理念后作出的决策。我相信本人顺势而为的投资行为,将来一定会蓄势待发,最终乘雷上天,得到大家的认可。

(本文作者介绍:前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世界五百强企业前副总、法学博士。)